据世界银行最新报告,拉美和加勒比地区2015年经济收缩0.9%,在2016年及未来数年仍然看不到增长的信号。经济发展条件得天独厚的拉美国家为何扎堆深陷“中等收入陷阱”长达几十年而难以自拔?专家们的分析结论高度一致,即经济发展模式不可持续,内生动力不足,教育薄弱,创新匮乏,导致经济政策与社会政策失衡,贫富差距继续拉大,社会矛盾尖锐。
“拉美陷阱”道出了几乎所有发展中国家进入中等收入阶段之后的通病——经济结构不合理,经济转型困难重重。
早在上世纪90年代,中国就提出经济结构调整,促进经济转型升级。20年的经验告诉我们,这里的关键,是能不能通过改革建立能够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体制和机制。
习近平力主推行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其立意就在于希望通过供给侧方面的集中发力,促动中国经济结构性改善,从而实现有效率的可持续增长。这是一场改革硬仗。
国人赴日爆买深深刺痛中国供给能力
2015年国庆期间,中国人到日本疯狂采购马桶盖和电饭煲的新闻被媒体报道后,瞬间传遍中国网络。继疯抢马桶盖之后,中国人把疯抢目标又扩大到了家用电器、感冒药、婴幼儿用品。此外,眼镜、眼罩、文具等物品也开始转热,成为中国家庭主妇青睐的“热货”。更让人惊奇的是,中药这个地地道道的中国制造,也成为中国人赴日爆买的热门。
日本杂志《周刊新潮》在2016年初发布,鉴于中国游客在日本的疯狂购买业已成为日本制造的新动力,“爆买”被日本民众评选为2015年度日本热词。
“爆买”,这个斩获2015年度日本“新语—流行语大奖”的词汇,无疑为消沉的日本经济增加了景气,但它也给中国经济界带来了深深的刺痛。
消费是促进经济增长的直接动力。对于自2012年以来经济增速连续下滑的中国来说,国内民众的消费力是不可多得的增长动力,但中国消费者为何更愿意选择到日本、韩国、欧洲等境外地区爆买呢?
自2009年中国超越美国成为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之后,中国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但荣获世界头号制造国称号的中国,其供给能力却并不理想。
以轻工业供给能力来说,能让卫星上天、核潜艇入海的中国工业,居然制造不出圆珠笔头上的“圆珠”。
在2016年1月,李克强在山西太原主持召开钢铁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工作座谈会上尖锐指出:“去年,我们在钢铁产量严重过剩的情况下,仍然进口了一些特殊品类的高质量钢材。”李克强说:“我们还不具备生产模具钢的能力,包括圆珠笔头上的‘圆珠’,目前仍然需要进口。这都需要调整结构。”
2014年中国钢材产量约11.26亿吨,超过世界上其他国家钢产量的总和,而且供给大大超过需求,造成越来越严重的亏损。意大利《24小时太阳报》据此报道说,中国2014年的粗钢产量仍达到8.227亿吨的记录高位,相当于全球产量的一半,钢铁出口量也大幅增长51%,达到9378万吨。中国钢铁出口的快速增长,进一步加重了西方钢铁生产企业的担忧。此前中国钢铁的出口量一直保持在产量的5%左右,2013年这一比重提高到5.8%,2014年则进一步升至8.3%。这也从另一方面反映出中国钢铁业面临困境,目前20%的钢铁企业处于亏损状态。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张长富痛言:近年来中国钢材价格一直在低位徘徊,今年平均钢价比去年吨钢价格降低了340元,这一价格甚至低于20年前。相当于每吨钢的盈利只有4.2元!这意味着,现今卖一吨钢铁的利润,可能还买不起一根冰淇淋!
供给与需求不能对接,这一矛盾不仅反映在中国工业领域,在农业领域供求矛盾也同样尖锐。以中国的奶制品行业为例,中国虽已是全球第三产奶大国,但仍然生产不出受中国消费者普遍认可的婴幼儿奶粉。
中国农业部部长韩长赋对此直言:大批国人到国外抢购奶粉。你买人家东西,给人家送钱,人家还限购,这是中国奶业人的耻辱。
一边是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一边是中国消费者全球扫货,几乎买遍了全世界。这种冰火两重天的状况,不能不引发中国领导人的思考。
“中国的供给体系,总体上呈现一种中低端产品过剩,高端产品供给不足的状况。传统产业产能过剩,同时存在着结构性的有效供给不足,比如说平板玻璃我们严重过剩,但电子用的平板玻璃、电视用的大平板等我们还不能生产。”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杨伟民指出,“中国的供给总量和国内的市场需求以及用债务撑起来的全球市场需求之间,总体上是均衡的。但是现在发达国家纷纷在去债务化,所以靠债务支撑的市场开始缩小了,出口对中国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也就减弱了。因此,过去依靠扩大出口来带动发展的这种战略机遇的内涵也发生了变化。”
习近平认为,中国经济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战略机遇期的内涵发生了深刻变化。如果继续沿袭过去靠“强投资+大出口+促需求”的“三驾马车”式的经济思路,显然已经不合时宜了。